訪談中李察也將台灣形容為「一個追求人文進步的國家」,說道:「我們越來越與台灣同感,因為台灣在艱困的安全情況下,仍能以自由與創意之地屹立。
與世界斷了線,會怎樣? Beck新作《無線人生》是奇幻加推理,不時散發BL粉紅泡泡。線,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具象。
」 「以前寫類型要先面對出版社,就會被規範要怎樣寫,在『薔薇幻想』寫BL直接面對讀者,貼出每一章都不知道下一章會怎樣,也不知道讀者有何反應,所以有趣。因此,《無線人生》帶著三重框架——奇幻、推理,以及BL——卻輕盈似紗。」霎時,漆黑的BBS變成粉色的宇宙,成為Beck日後持續寫BL的原因。驅使她寫這麼多不同類型的動力是什麼?她說就是覺得自己可以寫,那就試試看,「我對很多主題類型都有興趣,所以重點在哪些類型能讓我覺得有趣比較久。主角的無線人生,憑藉其能力解決一樁樁案件,也循線有了變化。
」操持這樣義工式的寫作,連在社群網路上寫抱怨文都不忘搞笑,如此我為人人,Beck有時仍覺得自己跟世界是不是斷了聯繫。講求科學證據的警察不相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。至於會加美乃滋,則始於1946年(昭和21年),由西野榮吉夫婦在大阪市開的「ぼてぢゅう」這間隨意燒店。
在這條商店街上,有著超過70間的文家燒餐廳。而大阪最早的伍斯特醬,則是「三ツ矢ソース」於1894年開始販售,當時被稱之為「洋式醬油」(洋醬)。而其中歷史最久的,則是昭和25年創業的「近どう本店」、昭和29年創業的「好美屋」、以及昭和30年創業的「いろは」等三家老店。到了1955年後的昭和30年代,則變成了加入高麗菜與中華麵的型態。
東京月島的「西仲通り商店街」又被稱為文家燒街。而根據著有多部關於近代日本庶民生活史,早稻田大學教授武田尚子的《文家燒的社會史 東京・月島的近・現代的改變》一書中的分類,則是將文家燒初期的簡單型態命名為「小朋友文家燒」。
因此,正如同我們前文把大阪燒正名為隨意燒一樣,這邊我們也要替「もんじゃ焼き」來正名。那麼,文字燒又是如何變成咚咚燒的呢?這是由於文字燒如果沒有鐵板來煎的話就吃不成了,沒有辦法帶走。在日本二戰剛戰敗的昭和20年代,由於物資缺乏而誕生的文家燒單純地只有麵糊加醬油和糖漿。不過,這裡所說的文字燒並不是台灣一般音譯的那種文字燒,而是漢字真的寫成文字燒的文字燒,而在台灣被叫做文字燒的,其實叫做「もんじゃ焼き」。
這間店在昭和28年率先將美乃滋加在隨意燒上,沒想到竟然大受歡迎,10年的時間這種搭配隨意燒的新醬料就普及了全大阪。一切的源頭:千利休與麩燒 日本人稱「茶聖」的安土桃山時代茶道宗師千利休,在被豐臣秀吉命令切腹的前一年的8月到次年初,非常頻繁地舉辦茶會,而這些茶會的內容,都被記載於《利休百會記》中。而這個稱之為「麩燒」的茶點,也正是日本把麵糊攤在鐵板上煎的粉物料理最早的型態。而這幅畫所畫的,就是江戶時代在廟會與市中心所叫賣的「文字燒」。
《北齋漫畫》的繪者葛飾北齊是一位浮世繪的繪者,在1814年(文化11年)他55歳的時候,名古屋的出版商永樂屋東四郎替他發行了《北齋漫畫》,並且立即引起一陣旋風。現在日本的伍斯特醬,按照濃稠度來分,可分為伍斯特醬、中濃醬,以及加了澱粉,濃度最高,又稱為炸豬排醬的濃厚醬。
後來隨著後來日本的經濟成長,才漸漸加入高麗菜和花枝等食材,再由零食店賣的小點心轉變為專賣文家燒的餐廳。畫中的老爺爺用長柄湯匙舀起麵糊,然後緩緩地倒在像是烤盤的地方上
不過,這裡所說的文字燒並不是台灣一般音譯的那種文字燒,而是漢字真的寫成文字燒的文字燒,而在台灣被叫做文字燒的,其實叫做「もんじゃ焼き」。日本歷史上的文字燒這道料理「文字焼き」唸做「もんじやき」,而後來出現的「もんじゃ焼き」中原本文字的「字」的發音則成了拗音的「じゃ」,因此是完全不同的東西,而這邊我則把後者音譯為「文家燒」。這間店在昭和28年率先將美乃滋加在隨意燒上,沒想到竟然大受歡迎,10年的時間這種搭配隨意燒的新醬料就普及了全大阪。現在日本的伍斯特醬,按照濃稠度來分,可分為伍斯特醬、中濃醬,以及加了澱粉,濃度最高,又稱為炸豬排醬的濃厚醬。因此,正如同我們前文把大阪燒正名為隨意燒一樣,這邊我們也要替「もんじゃ焼き」來正名。而隨意燒所使用的醬,則是濃度高而又甜味強的。
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,江戶時期的文字燒不但是小朋友們愛吃的食物,其形式更如其名,是煎成文字的形狀。在1948年炸豬排醬被發明之前,隨意燒所使用的醬汁是黏度較低的伍斯特醬ウスターソース(ウスターシャソース/ウースターソース/Worcestershire sauce/Worcester sauce)。
而江戶時期的文字燒店,就像是日本昭和時期的零食屋一樣,是一個小朋友們聚在一起玩耍的地方。至於會加美乃滋,則始於1946年(昭和21年),由西野榮吉夫婦在大阪市開的「ぼてぢゅう」這間隨意燒店。
而這個稱之為「麩燒」的茶點,也正是日本把麵糊攤在鐵板上煎的粉物料理最早的型態。因此就有人減低麵糊的加水量,使其成為固狀,這樣就可以買了帶走了,而這種做法就成了咚咚燒。
而根據著有多部關於近代日本庶民生活史,早稻田大學教授武田尚子的《文家燒的社會史 東京・月島的近・現代的改變》一書中的分類,則是將文家燒初期的簡單型態命名為「小朋友文家燒」。東京月島的「西仲通り商店街」又被稱為文家燒街。而其中歷史最久的,則是昭和25年創業的「近どう本店」、昭和29年創業的「好美屋」、以及昭和30年創業的「いろは」等三家老店。一切的源頭:千利休與麩燒 日本人稱「茶聖」的安土桃山時代茶道宗師千利休,在被豐臣秀吉命令切腹的前一年的8月到次年初,非常頻繁地舉辦茶會,而這些茶會的內容,都被記載於《利休百會記》中。
當時的文家燒和現在食材越來越豐富奢華的不同,當時的文家燒只是把麵糊倒在鐵板上,再加上醬油或糖漿煎來吃的簡單點心。畫中的老爺爺用長柄湯匙舀起麵糊,然後緩緩地倒在像是烤盤的地方上。
其中的88次茶會中,共出現了68次一種叫做「麩燒」(麩の焼き/ふのやき)的點心,做法是將麵粉和水之後做成的麵糊倒在燒熱的鐵板上,然後再將麵糊攤平為圓形,煎一下之後,翻面再繼續以微火慢煎,最後加上山椒味噌和糖後捲起來。吃遍東京澀谷區名店全攻略(一):1970年代,澀谷漸漸取代新宿「流行文化大本營」的地位 吃遍東京澀谷區名店全攻略(二):走在原宿和表參道,很難想像這裡二戰時曾是一片焦土 吃遍東京澀谷區名店全攻略(三):「戶隱蕎麥麵」為何能夠被列入日本三大蕎麥麵之一呢? 吃遍東京澀谷區名店全攻略(四):日本獨創,義大利也吃不到的「拿坡里義大利沾麵」 吃遍東京澀谷區名店全攻略(五):台灣說的「大阪燒」,日文原意是「隨自己的意燒烤」 從江戶時代小朋友聚會的地方誕生的文字燒 咚咚燒的前身是一種叫文字燒的料理。
在這條商店街上,有著超過70間的文家燒餐廳。這種醬汁是在1830年代由開設藥局的化學家李 (John Wheeley Lea) 和派林 (William Henry Perrins),在前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行政長官委託下,在英國的伍斯特郡研發而成一種印度醬汁,所以被稱作「伍斯特郡醬汁 Worcestershire sauce」,並且成立了「李派林」(The Lea & Perrins)這個廠牌。
在日本二戰剛戰敗的昭和20年代,由於物資缺乏而誕生的文家燒單純地只有麵糊加醬油和糖漿。而這幅畫所畫的,就是江戶時代在廟會與市中心所叫賣的「文字燒」。文字燒最早曾經出現在日本文政、文化年間(1804~1830)天保年間(1830~1844)的一個叫《北齋漫畫》(北斎漫画/ほくさいまんが)的繪本之中。醬汁 隨意燒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其醬汁了。
後來隨著後來日本的經濟成長,才漸漸加入高麗菜和花枝等食材,再由零食店賣的小點心轉變為專賣文家燒的餐廳。後來加入了櫻花蝦、花枝和肉等食材的型態為「成人文家燒」。
而1980年代開始了文家燒熱潮,而加入了年糕、明太子和起士等新食材的型態為「革新文家燒」。這類商人通常在廟會或十字路口擺攤,小朋友會因為好奇而聚到攤位旁。
到了1955年後的昭和30年代,則變成了加入高麗菜與中華麵的型態。小朋友會在零食店的鐵板上,以文家燒玩一種「奪陣」的遊戲。